close

有的人會突然間情緒出現焦躁與不安的反應,除了生活中的壓力之外還有可能是跟吃進去的食物有關!根據美國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們體內腸胃道細菌所產生的微生物群,將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這篇研究報告希望能夠幫助你解決疑惑!

christian-erfurt-sxQz2VfoFBE-unsplash.jpg

腸道微生物的影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胃腸病學家們最新的一個研究發現,大腦與腸道之間的連繫與某些部分的微生物有關,在2017年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上有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個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來自40名健康女性成人糞便樣本進行16S rRNA分析,並使用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鑑定微生物群與情感分析進行交叉比對,發現那些富含擬桿菌屬(Bacteroides)的人當與富含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的人相比時,前後兩者在腦部組成上有很大差異,含有更多擬桿菌屬的受試者在額葉皮層、腦島和海馬這些有助於調節情緒的區域擁有較厚的灰質,那些富含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的人則在這些位置擁有較小的腦組織體積,當面對負面消息時這些富含普雷沃氏菌屬的人會有更高層度焦慮感和煩躁不安的感覺,因為這些情感的反應是由大腦中的海馬體所控制。

關於擬桿菌屬(Bacteroides)

擬桿菌屬又稱為類桿菌屬(學名Bacteroides),是細菌中的一個屬,是人類大腸中的非病原性優勢菌種。正常寄居於人和動物的腸道、口腔、上呼吸道和生殖道。很少單獨致病,常與其他菌(如大腸桿菌等)混合感染。有中間型、產黑色素和列氏3個亞種。

關於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

普雷沃氏菌屬 (學名Prevotella) 是近年來從類桿菌屬中分出的一個新菌屬包括20種,最常見的是產黑色素普雷沃菌(P.melaninogenica)主要集聚於正常人體的口腔與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組成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僅次於脆弱類桿菌,它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條件致病菌,可引起這些部位的內源性感染,女性生殖道及口腔感染多見與結締組織的分解有關。

atl_20190325161558_191.jpg

對於情緒的影響

我們的腸道通常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此,我們的腸道不僅僅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外,它們還構成了整個神經網絡和細菌的生態系統,讓兩者彼此溝通並與我們的大腦進行訊息傳導。這種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在受到壓力時會引起神經緊張導致腸胃的不舒服,所以在我們的消化道中,就會有高達90%的細胞將信息傳達給大腦但它們不接收來自大腦的信號,使得腸道情況對於人體的情緒影響比起大腦來說更具有影響力。

用食物轉換心情

依據上面的研究報告與微生物分析,我們就可以大膽的猜測飲食是能影響心情!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具有不同腸道微生物群的人有明顯不同的大腦,因為腸道細菌直接向大腦發送信號,所以它們很可能會影響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形成,直到今天為止科學研究人員才開始著重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體情緒這方面的關係。

正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與我們體內其他細胞不同的是,腸道微生物群會依據步同的飲食與習慣經常做出變化,一般來說健康人類腸道中微生物基本估計就有100 兆細菌數,所有這些細菌都受到我們飲食、居住環境以及是否服用抗生素的影響。

likemeat-73_obA0IB_0-unsplash.jpg

有研究表明,當飲食中肉類(蛋白質)含量高的人,他們腸道中主要的細菌屬於類桿菌屬(Bacteroides),而飲食中含有大量穀物(碳水化合物)的人,他們的腸道中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比較多。那你一定會覺得吃大量碳水化合物的人比吃大量蛋白質的人情緒較易焦慮與煩躁?

其實,人體的微生物群並沒有這麼的簡單,畢竟,我們人除了吃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會攝取發酵食物和新鮮的蔬菜,這些食物的成分也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與細菌比例,此外,植物蛋白對於我們人體的微生物群也有相同的效果,甚至很多人提倡進行素食主義作為保持腸道微生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腸道細菌和情緒之間的聯繫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你要知道如何運用飲食來控制人體內的微生物群,這個答案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的研究與分析,但在這個時機點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造就你的身體狀況,所以,多吃健康天然的食物絕對比吃人工加工品的食物好。

 

我是大衛先生!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追蹤與關注我。

創作者介紹

我是大衛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